[软件和信息服务]变革的动力
发布时间:2011-11-10 10:57:00
来源:中企动力

软件和信息服务封面

软件和信息服务封面

    在中国人心里,十二年即为一轮。对于一个人来说,它可以是完成幼稚到成熟的全过程,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这仅仅是个开始。但对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域搏杀了十二年的中企动力而言,过去的这十二载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轮岁月不仅承载着一批本土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艰辛过往,更被镌刻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时代烙印。


    中企动力用十二年的时间默默地培育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如今,随着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井喷式发展,中企动力为自己“赢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然而,一场关于新技术、新市场格局的变革也伴随着收获悄然而至,在新的浪潮中,中企动力如何规划未来的格局?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将在下一个十二年中被如何改写与定格?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整个企业发展中会被赋予哪些更重要的使命?走进中企动力,我们不仅可以聆听到这些疑问背后掷地有声的答案,更深刻地领悟到这个不断壮大的本土企业一路走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其不断变革的动力源泉。
 
    上篇:聪慧的坚守者

    12年前,30岁的陈丹正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那个时候的她没有想到在12年后会成为一名掌管着8000人的企业的掌门人。时间倒回1999年,中企动力成立之初,员工只有20人左右,所属的总公司中国数码集团也是刚建立不久。已经而立之年的陈丹却放弃了前途远大的律师行当转而投入了当时很多人都知之甚少的互联网行业。这背后有着种种巧合,却也有着某种必然的因素。

    “半路出家”的女掌门

    陈丹戏称自己一直是个“不安分”的人,大学毕业以后做过进出口,后来跑到瑞士做了一年的酒店业务拓展,然而对于陈丹这种逻辑思维缜密、口才和文笔都过硬的人来说,并不想止步于此。陈丹想,可不可以把自己的所长运用到职业发展中去,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能够长期从事的事业呢?于是她想到了做律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我的一个亲戚说,律师还是要执照的,我居然不知道!然后我就去买了一大堆资料备考,复习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考下来了。”陈丹一面自嘲一面轻描淡写地说起这段往事,“接下来我就去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从最基层的实习律师做起了。”

    不是每个人都有从头开始的勇气,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寻找自己的梦想,即使找到了,为了达成梦想所付出的艰辛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而陈丹恰恰是这样一个人。也许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勇气和魄力,才使她最终成为中企动力的掌门人。

    在接了一段时间的案子之后,陈丹发现如果把自己的法律知识作为职业背景与自己曾经的业务专长、资源等结合起来,会找到新的职业切入点,比如反倾销和互联网等行业,对于那个时代的传统律师来说,这还属于新兴的领域。一边工作一边投简历的陈丹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成立不久的中国数码集团旗下的一个专业门户网站知识在线正在招聘商务拓展经理,其业务与互联网上的百科全书版权有关,这引起了陈丹的兴趣。以法律知识作为背景,又拥有多年业务谈判经验的陈丹在这个项目中找到了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切入点,进行得如鱼得水。

    在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陈丹毫不吝啬地将一个词汇运用了六次,那就是“努力”。无论什么阶段都努力工作的陈丹在不久后就从知识在线进入了中国数码集团总部,也从商务拓展的工作岗位转入了企业事务部,继而走上了管理的道路。先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陈丹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他就是中国数码集团董事会主席于品海。在2004年,也就是加入了中国数码集团短短三年多,陈丹成为了中企动力公司的总经理。两年后,陈丹正式出任中国数码集团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一职,同时仍兼任中企动力总经理。
  
    两次调整

    在陈丹找到自己职业切合点的时候,中企动力也步入了新轨道。事实证明,陈丹的加入,不仅改写了她未来的职业生涯,更为中企动力带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的发展客观上成就了中企动力早期业务的推广。而到了2004年,中企动力遭遇了第一次变革。在陈丹看来,中企动力在这个行业里规模较大,能够对其构成威胁的因素并不在外界。

    2004年,陈丹接手中企动力的时候,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当时因为内部调整,造成了企业很大的动荡,各地分公司70%、80%的中层管理者都已经离职了。那个时候往公司打电话都几乎没人接,员工流失很严重,我觉得那是困难最大的时期。”陈丹坦言,“在两个星期内,我们从各地把大家聚到北京来开会,当时来了有1000人左右,相当于当时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我就在这次大会上发表了自己的就职演说”,陈丹笑道,“我的话非常短,那个时候也没当着很多人讲过话。我说,我以前是做律师的,我对于责任和公平很看重。对于当前的动荡,大家可以不要太着急,稍微等一等,给公司一些时间,也给自己一些时间。你可以看一看公司真正想要走到哪里,也看看自己是不是还适合在这儿发展。我承诺员工会很快看到结果。包括有一些马上要走的中层主管因为这次会议而留下来观望了,后来决定不走了。”陈丹用干练、真诚的工作作风换得了团队的信任。

    中企动力第二次比较大的调整期在2008年。与2004年不同的是,陈丹对于管理已经轻车熟路,她很快让公司安定下来,并重新进入了前行的正轨。在描述这段历史时,陈丹连续用了四次“很困难”,原来,中企动力在2008年时,要推出一个新产品,却由于遇到一些问题,使得产品上线之后不得不下线。那个阶段是陈丹最艰难的时期——新产品不济,老产品又有点过时了,所以竞争力相对有些下降。“整个公司经营都遇到麻烦,销售的员工不知道我们应该卖什么产品。后来,我们用一些合作产品做补充过渡,同时努力去改进我们的新产品。最终,我们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重新推出了我们的Z+企业网站中企动力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陈丹如释重负地回忆道。
  
     三万公里与公开透明

    “2004年,第一次调整的时候,在观望期我用的方法是走出去,那个时候几个星期内大约飞行了3万公里。所有的分公司都去了,每到一处就问人家有什么问题,而且不仅是问,还要切实去做。那个时候基本上是每周五晚上开始飞去各地,然后星期日晚上回来。周一上班后立刻解决我了解到的问题,就这样一直飞了三个月,等到第三个月再到分公司了解问题的时候,发现这些问题已经是趋同的了。一共就那么多问题,飞到最后也解决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个队伍就渐渐稳定了。”

    据陈丹回忆,当时除了稳定原有的团队,另一个方法就是马上建立新团队。“新团队实实在在地去解决了一些问题。其实那些原有的问题是显而易见、但长期不受关注的。只要真正去做,就发现起点低,见效快,真正让员工觉得有希望了,他们就留下了。所以那个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对于第二次调整的阶段,在陈丹看来那段时间可能没有人员动荡的危机但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却存在着巨大风险。没有接续新产品企业就会陷入困境,员工也会有困惑。“那时,我们尽量让员工在一种比较公开、明朗的状态下建立对未来的信心。你看我现在说起来轻描淡写,但是当时还是蛮惊险的。”陈丹说完便开朗地大笑起来。
  
    共赢、责任、公平与企业至上

    在接受《软件和信息服务》记者采访时,陈丹坐在自己整洁的办公室中,一头短发凸现了她的精干和睿智,但她的眼神中却包含着成为母亲后所特有的宽容与关爱,陈丹将这种关爱带入了管理之中,体现在了企业文化当中。

    正如陈丹所说,中企动力最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就是责任和共赢。“我们公司一直在打造一个良性的循环,就是我们如何去帮助客户创造价值,为客户做的更好,比如说我们推出了更好的产品,给客户更大力度的优惠,给他更多的增值的服务,第一就是客户的赢。”

    第二个是员工赢。在陈丹看来,一个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最好的福利就是长远的职业发展空间。公司在员工的激励上也做了很多安排。不仅有物质激励,还有精神奖励。“如果谈到手段的话,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无论企业大小,都需要做到这一点。”在陈丹身上体现了一种刚柔并济的管理特质,她在任人唯贤的同时坚守严格的考核制度,“你上了车,下车不下车靠你自己。这样的平台对于整个企业都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文化。”有了客户的赢、员工的赢,股东的赢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建立这种共赢的循环,就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陈丹认为,企业对于员工,员工对于企业,企业对于客户,这三者之间同样是要有一种责任。说起企业的责任,中企动力对于身怀六甲的准妈妈们有着特殊的关怀,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陈丹对此有着与很多企业管理者不同的见解,“在中企动力,准妈妈们是倍受关怀的,中企动力认为如果一个企业都不能对怀孕的准妈妈尽到一点责任和关怀的话,还谈什么社会责任呢?”

    从陈丹身上很容易使人感觉到一种专注、坚守与热爱。就像中企动力很多员工说的那样,“陈总很执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是那种绝不放弃、坚持到底的人。”陈丹的这种信念也融入了她的日常管理中,渗透到了中企动力的企业文化里。

中企动力IDC中心

中企动力IDC中心 


    中篇:变革,动力的基因

    1999年,在深圳一座不起眼的写字楼里容纳了只有20多个人的中企动力,从这里开始,中企动力走上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当年公司营业额达到100万元人民币。光荫流转,在过去的12年里,中企动力经历了人员、产品结构、市场战略等几方面调整,从20多人扩张为8000余人,全国各地的分公司扩大到80多个,2010年营业额达到6亿多元人民币其自主研发的产品占据了主要的份额。变革已经成为中企动发展壮大的基因,依靠着不断的变革,中企动力逐步建立了强健、合理的产品结构、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甲方请乙方喝茶的年代

    中企动力业务总经理陈鸣飞可以说是对中企动力成长历史上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伴随中企动力一路走来,与陈丹相似的是,他们都是从基层的员工一步步成为了公司的管理者。和陈丹一样,在回忆过去的12年时,陈鸣飞印象最深的是产品结构与服务方式的变革。

中企动力业务总经理陈鸣飞先生

中企动力业务总经理陈鸣飞先生


    2000年加入中企动力的陈鸣飞在分公司做销售。据他回忆,那时的互联网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给企业做静态的网页。陈鸣飞饶有兴趣地讲述了当时的情景,“准确来说,很多客户并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去和客户沟通互联网,本应该通过互联网去宣传的企业却都没办法和他沟通。用的最多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拿一个类似DM的宣传画册,只能告诉客户,你看这种纸质画册是一页一页翻的,但如果在互联网上你的潜在客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了解像这个画册一样的信息了。”

    陈鸣飞之所以在中企动力扎根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认为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很神气”的工作,“尽管普及推广很难,但是那个时候一旦客户听你说明白了以后他会非常地开心,他愿意主动请客,甚至开车来接你去给他讲。”而中企动力给陈鸣飞的这种领先于时代的感觉,并没有随着技术的革新而改变,相反,在过去的十二年中,陈鸣飞倒一直觉得中企动力所做的都是超前于市场的。
 
    崛起

    经过了最开始的知识空白的艰难阶段,陈鸣飞和他的销售团队发现去一些类似广交会的展会上会有很多推广机会,因为参展的厂商和观众都很多,大家都拉着非常沉重的拉杆箱,实在拉不动了就把资料上的名片撕下来,名片也带不了,人们就会主动去询问名片上印有“www”的企业,能否通过这个网站去浏览资料上的内容。发现了这个情况,陈鸣飞和团队很是兴奋,“我们白天去展会,就好像做科普工作一样,但是又不是用很专业的概念去和潜在的客户沟通,只能用形象的比喻。那个阶段,像阿里巴巴、亚洲资源、美商网等厂商都在做同样的工作,一方面企业对互联网非常陌生,另一方面这个领域本身企业也很少。”

    在2001、2002年的时候,随着新浪、搜狐等一批门户网站的兴起,人们改变了上网的习惯。从浏览新闻到使用免费的个人邮箱都变得普遍起来。但这个阶段对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以及营销和电子商务等并没有实质性的推动。但在接下来的2003、2004年的时候,搜索开始变成一种习惯。在陈鸣飞看来,搜索是当时每个人都在用的,但都是门户在做,没有任何盈利点。

    再往后推移,伴随着Google进入中国,搜索推广开始成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开始争相为自己做起Google推广。中企动力在这个时候成为了Google在中国最大的代理商之一。可以说,互联网发展引发的域名热潮和搜索业务的兴起,带动了中企动力早期阶段的业务飞涨,在2003年,中企动力的营业额达到了近3亿元人民币,利润率平均超过25%。但这也为其后来的业务调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导致其不得不进行业务调整的必然因素。
 
    重构

    看似成功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危险的信号,这要从中企动力的产品结构说起。中企动力早期业务主推的是企业建站,后来因做Google搜索推广而获得大幅度增长,到了2006年、2007年的时间节点,中国互联网涌现出了几轮域名热,中企动力搭上了这班高速列车。

    自2004年开始,中企动力的领导层们就在一起讨论,他们面临的困难不仅在于要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运营平台产品,更要一层层地去说服各地的销售人员。据陈鸣飞回忆,当时有很多员工并不理解公司的做法,认为域名和Google推广代理明明销售得很好,为什么要改变这个现状?如此一来中企动力就有了在文章伊始提及的2004年的那次比较大的动荡,“最让我们感到庆幸的是,即使在域名和做Google代理营业额达到3000万元的时候,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自有产品的研发”,陈鸣飞由衷地感慨道,“现在看来这是一项非常正确的决定。”

    “在2004年以前,我们只是帮客户做网站,但是到了2004年之后,中企动力就提出了网站信息化运营服务这样一个概念。之前做网站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你把网站交付给客户之后,服务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所以我们在2004年的时候推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很简单,每个用户仅仅给一个账号或密码,我们的设计师帮用户把页面嵌到数据库里面,只要我们在整个平台上进行一次升级,所有的客户全部的系统也跟着升级完成,客户能够享受到这种稳定运行。”陈鸣飞所回忆的这种服务和后来被称为Z邮局数字通讯云平台,同时将原有的域名、Google推广产品进行整合,形成了与主打自有产品相辅相成的配套基础产品+网络推广产品四个维度的“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运营”方案,可以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高效、一站式的全过程服务。至此,中企动力经过两次大的变革,完成了产品结构的合理调整,到2010年年底,中企动力自有产品比例已经到达了75%以上,真正实现了稳定、持续、高速的增长。

    未来

    提到中企动力的产品线,不得不说的一个人是中企动力的技术总经理张斌,来到中企动力已经有十个年头的张斌不仅对这个企业有着特殊的情感更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入的洞察。

中企动力技术总经理张斌先生

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经理张斌先生


    张斌分析道:“中国中小企业众多,中企动力一开始就选择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我们首先要保障客户服务的可靠性;其次是要保证运营维护和服务,从这两个角度去考虑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平台来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的基础。”张斌形象地比喻中企动力的平台构建方式就像搭积木一样,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根据不同的企业的个性化要求去搭建应用。“然而我们又不能每一个用户都有不同的建议,所以我们从软件开发入手,做面向服务的加载,将软件开发模块化。对于我们运营来说,用户希望我们的运营系统能够比较高效,成本比较低,所以在我们原有的平台上构建了网络营销。

    2007年,从台湾来到北京的刘丹卿一进中企动力就一头扎进了一堆数据中。中企动力开始系统地分析网络营销、调研用户数据,并制作战略性规划。经过分析和调研中企动力才开始发现用户结构的不合理,进而萌生了调整整个产品结构的念头。而在几年的数据研究中,刘丹卿不仅发现了中企动力自身的问题,也发现了中小企业用户的普遍困惑,这使中企动力开始关注整个行业的标准问题。

中企动力刘丹卿女士

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与客户研究中心负责人
刘丹卿女士

    两个矛盾

    在刘丹卿看来,业内普遍存在着两个显而易见的矛盾。首先,对于大部分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他们建设网站的目的非常直白,即希望能够解决销售的问题。但是中小企业中的很大一部分,对网站的理解和应用又都停留在非常浅的层次上。另外,整体来说,大家都认为有了自己的公司就应该相应地建立自己的网站,然而究竟这个网络上的“门面”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用户自己也非常困惑。

    对于中企动力而言,首先去做的是让用户知道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这要从应用层面谈起,从去年开始中企动力一直在推全国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工程。这项工程的目的是让用户从实践中体会如何去用网站,可以直观地见到效果。” 

 

标准待统一

    来自工信部信息化研究中心的刘权博士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5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基础应用阶段,其中19.4%仅仅通过单机应用实现“无纸化办公”,搭建基础网络的有37.2%,真正实现信息化与业务系统整合、从信息化中收获管理效益的只占13.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迫切需要借助管理软件和IT服务向成熟应用阶段升级。刘权认为如何确定自身信息化需求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深入下去的绊脚石,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行业目前混乱的根本原因。

    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才是解决当前市场混乱局面的关键和良药。而面对这一重要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在技术、服务等方面有经验的和具有领先位置的典型厂商为整个行业开拓一个标准的“试验田”,这不仅是市场及用户的呼吁也是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希望。建立行业标准已是众望所归。对于信息化供应商来说,信息化行业标准的出台将带来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不过这样一来,用户在选择服务平台时有了更为广阔的挑选空间,基本权利也会得到有效保护,这更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优化调整与技术革新。


    刘丹卿坦言道,“我们希望做一些有行业特性的建站建站的一些特殊性,可以给客户一些参考。在运营方面,有了标准就可以让用户知道怎么样让自己有保障。这些理念还需要一步步去普及。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也是中企动力作为行业领头羊来说,在未来几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二年只是岁月中的一个瞬间,对于企业来说没有绝对的稳定状态,不断变革才是企业发展的真谛。用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的话来总结中企动力的发展历程,“一个企业从自身发展来讲,从小到大都有各种危机,而中企动力的灵魂就是主动变革。”正是这种不断主动变革的精神,推动着中企动力在过去十二年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过程,更引领其通向下一个十二年。
 
    变革的精髓  
    —《软件和信息服务》独家专访中国数码集团执行董事兼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

中国数码集团执行董事兼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

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丹女士


    软件和信息服务:本土企业发展中有一些共性的困难,尤其在团队管理方面和资金链方面。也有很多人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寿命平均只有15年左右。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的?怎么带领中启动力跨越这些困难,避开这些怪圈?

    陈丹:专注和变革非常重要。这需要企业管理者不断地通过“检讨”、洞察企业处于什么阶段。每个阶段企业都会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遇到的问题。你就要特别的注意如何在那个阶段去克服问题。这需要领导者和团队都要有真正清醒的头脑,而这个团队能够有这样的一种习惯意识——大家能够真正利用集体的智慧不断去发现企业的问题。比如说我可能比较冒进,但是这个团队里有踩刹车的人,那么自己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很多的互动。就像一个人的头脑一样,你想得清楚,然后再做的时候要小心,你才有可能渡过这些危机。我认为中企动力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困难的地方,但是它同样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集团的领导者非常的专注,另外成长的环境比较好。但是会有很多企业没有这个幸运,它只能靠自身的逐步积累去做。

    当然如果能够把主动变革作为一个企业的基因,从而能够不断地主动改变是很重要的。你看过电影《神鞭》吧,我觉得《神鞭》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很到位。主角是个清朝末年留大辫子的人,开始他的辫子功很厉害,但是后来辫子被枪打断了,之后这个人就剃光头改去使枪,结果成了神枪手。别人说,辫子没有就不是神鞭了,他说了一句话,“辫剪了,神留着”,我认为这其实就是“变革”的精髓。一个企业永远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在遇到任何环境的变化之下,企业都能够学习跟适应。这个企业才能够真正成为那个新的环境下的弄潮儿。这是变革的意义。

软件和信息服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的精力也如此。商业模式,优秀产品和更广泛的渠道这三点中,中企动力下一步最主要的精力准备放在哪里?

    陈丹:我们在商业模式上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已形成自己比较独特的、被市场所接受的服务模式。现在从着力点来讲,我们站在两个基点上,一个是领先的产品,一个是渠道,这两块是并重的。但从企业发展的这12年来看,最开始就是从渠道开始的。那个时候没有很强的产品,到现在有了很强的产品,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我想我们在未来的时间里,重点会在产品上,尤其是在我们用户导向的应用创新的这个角度,要大力地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说到产品线,中企动力未来的战略是什么?是基于怎样的市场判断做出的调整?

    陈丹:从我们企业整个的战略来讲,自1999年开始投资做中小企业,我们一直致力于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整个的理念就是认为电子商务才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它是必由之路,而且是关键的第一步,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理念。所以我们一直在发展电子商务。但是那时环境根本不成熟,网站本身就很少,很多人都不知道域名是怎么回事。这个情况之下去发展电子商务,是当时对我们的挑战,所以我们最开始就去做域名注册,然后做简单的静态网页,后来又有了邮箱,这些其实是电子商务开始入门的东西。

    在此之上,我们不断地去发展、延伸,深化真正的电子商务产品。到我们即将推出的新产品,它是一个典型的电子商务产品的代表。它是基于企业邮箱,以及我们要推出的数字通讯平台,其实就是多种通讯模式去共享的平台,这些是很基本的。但是对于在整个电子商务这块,我们还要逐步深入业务信息化的管理,逐步深入到真正的管理信息化。这些部分其实我们都有一些产品的储备,到2013年的计划都在进行中。

    最终我们希望的是真正能够给企业做全程的信息化,而我们很根本的一个基点就是要用运营平台的这种模式来提供这种服务,我们叫做IT应用服务运营。这种模式,我认为是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

    软件和信息服务:如何看待您以往的职业经历?

    陈丹:我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过往的经历满意不满意,其实有一个标尺。任何时候你来问我,你要不要重新来过?我会回答不要了。为什么不要?我觉得我整个的过往已经够丰富了,我也够满意。我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有失败的经历。人生的体验非常丰富,包括我的事业和生活、家庭,我认为重新来过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你想哪有人能够两次都这么幸运呢。

    软件和信息服务:在经历了这么多历练后,您希望个人的职业生涯未来是平坦和平淡的吗?

    陈丹:我想注定是不会平淡的。因为人的发展其实是跟自己性格有关的。我的性格就是比较追寻一些新的东西,追求挑战。所以我会继续去寻找一些有意思的事物,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回忆的时候都会想到那些不太顺利的事情,最后克服了,印象就尤为深刻,我觉得那些经历都是非常好的。

    软件和信息服务:您成功地兼顾了职业经理人和母亲的双重角色,能分享一下您的时间管理方法吗?

    陈丹:时间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时间管理做好的话,其实他的生活会非常与众不同。建议可以学习过一些相关知识,比如说要事第一、如何主动掌控时间等。另外,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我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但以前的时候不是这样,我也曾有过非常混乱加忧虑和焦虑搅拌在一起的那种阶段,然后整个人的状态也进入了一个焦灼的状态。后来不断去调整,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时候,不成功的原因是调整方式不适合,还有就是你不能坚持下来。如果你坚持不断去调整还是可以树立信心的,不断地这样去磨炼,终会取得突破,比如怎么样能够停下来思考,怎么样能够给自己一些时间。比如说你原来在一个轨道上,突然变了,变的时候往往就是你最乱的时候。那你怎么能够去驾驭和管理这些混乱的东西,往往这时是对你时间管理挑战最大的阶段。


TOP